樂團裡的鼓組與銅鈸匹配 - 樂手日記


我很愛目前參與的這樂團!這是個有趣而勤儉刻苦的樂團。


接近解體的Mapex V Series

管樂團裡的鼓組的品牌 是Mapex V系列,不算高級,也沒在維護,螺絲們有著程度不一的氧化;
大鼓共鳴面用的是Yamaha鼓皮,從台下看上去,彷彿用的是Yamaha鼓組,我也曾在台下看著,以為是Yamaha的Stage Custom。

然而這套鼓的狀況不算好,只是堪用,不僅音色不理想,妥善程度要比許多鼓教室裡的鼓組要差;其中Hardware(硬件)是我最在意的部分,這套鼓的硬件接近解體。

落地鼓的三支腳架全部受損,明明用力鎖緊了,仍可能在下一秒自動鬆開成為「落地」鼓;Tom Tom Holder上的螺絲也是用力鎖緊仍會鬆開,只有幾個很妙的角度才能勉強固定;決定Tom Tom傾角的球狀關節也失效,也在特定的角度才能穩住;因此這鼓組總以不舒適的狀態運作,鼓手花最大的力氣在穩住它、適應它。 其他...

Hi-hat鎖頭少了一個螺帽,曾在演出中整個鬆掉,導致無法踩踏(是一首速度接近200bpm的快歌);踏板則因為粗魯的搬運、碰撞而底座變形,演奏中常常自動歪掉,這部分我就自己修了,暫時頂著用。

大鼓踏板是Mapex的原廠踏板,不磨損的形況下大概與Dixon的平價踏板差不多好踩(個人意見),可惜樂團裡的這一款已經磨損得差不多,演奏大鼓16分音符的雙點時,就充分感受到那種勉強的腳感,也趁機磨練踩踏基本動作。


破了一年多的樂團Bongo 繼續征戰各場演出

放在心裡的Aquarian

這套鼓的鼓皮好像沒換過似的,我曾說「破了總會換的吧」;團裏有位打擊樂手跟我說:即使鼓皮破了,也不會換的...他沒說錯。

鼓皮是我比較沒意見的部分,畢竟有些爵士樂鼓手是從不換鼓皮的,我相信Tone(很大一部分)來自演奏者的控制力,而Sound更加與演奏者的人格特質有關;只是很希望它是Aquarian這個品牌,畢竟我還在弱弱地為這個牌子代言;

曾想過在演出前換上Aquarian的鼓皮,當然,這個預算有限的管樂團是不可能出鼓皮錢的;即使我自己出錢更換鼓皮也不太可行,演出前的任務分派與流程安排都緊湊到極致,不容易挪出時間更換鼓皮並且適當調音,顧慮到台上使用新皮可能造成的手感風險,換上Aquarian的想法就一直擱在心裡。


三合一 銅鈸

這套鼓的鈸組也挺有風格:
Hihat是凱德森的14吋手工鈸(口碑很不錯的好聽銅鈸)、
Zildjian K 16吋 Thin Dark Ride(沒有人會有意見的經典款式,但聲音已經衰退)、
Istanbul AGOP Traditional Medium 20吋 Ride(好聽、泛音漂亮,穿透力稍弱)
...分別來自三種品牌,整合起來的音色還行, 對應小邊編制的爵士樂團是很可以的;但Ride的聲音不夠集中,要穿透數十支銅管的演奏聲就有難度,要打得用力就會太轟,需要運用較多手腕的力量、手臂的重量來代替揮擊,加上敲擊角度大一些,才讓聲音稍有顆粒感。


然而鼓就像人,相處久了就不覺得哪裡奇怪,特別是Hi-hat愈聽愈喜歡,Crash則無力、延音衰退太快,Ride讓我無時無刻意識到它的存在,是個麻煩又必須與其打交道的傢伙;有時我會帶自己的鈸來練團。


匠研C系列

為了樂團的音樂,試過匹配不同的鈸,結果讓我有些意外,最適合的竟然是最便宜的鈸。

這些鈸全部來自台灣的樂器商「茗匠工學社」,這是一間位在台中的廠商,老闆有著獨特(我不總是理解的那種)幽默感,常常作出很實用卻不一定討喜的器材;對這種過度強調內在的製造業,總有同道中人的感覺。

匠研的20吋Vintage Ride已經停產,我手上這是最後一面,聲音近似Sabian 21吋Raw Bell Dry Ride,有相當清亮、攻擊性強的Bell聲響,音色集中、Riding顆粒感十足,能對應的力度範圍很廣,原本覺得用在Funk樂風很適合,想不到在大樂團爵士樂裡也非常稱職。

匠研的12吋Splash,帶著Trashy Cymbal、Over Hammered的音色,音量又不會過大,在歌曲激烈的段落中可以隨意加入,能突顯重音又不讓聲部失去平衡,太好用了;至於10吋的Splash雖也稱職,但我更期待8吋的聲音。

整體來說匠研C系列的鈸真是為音樂而服務的器材,其他品牌的鈸在單獨演奏的時候,聲音是非常美的,但在合奏的情況下,聲音太過突出;這與樂團中其他聲部的存在感有關,當其它聲部的存在感不夠強烈的時候,過度優美的聲音反而突兀,對樂團音樂來說,整體平衡總比個人表現來得重要。



加裝了 匠研C系列的10吋Splash、10吋China

加裝 匠研C系列12吋Splash、20吋Vintage Ride


 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