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災難

泡水毀壞的CD


 高中時CD不普及,音樂來源是卡帶與廣播,上大學才開始為自己買唱片。

第一張唱片來自士林的「一發唱片行」,很快就出現第10張、第300張..... 隨著在唱片行打工、去唱片公司上班,買唱片有員工價,買起來更不手軟;員購是記帳月結從薪水扣除,常領扣剩下幾百塊錢的月薪,被主管唸過不少次。

對唱片總數的最後紀錄是3千多張,但自90年代後期,已不再盤點唱片總數,現想起可能會有五、六千張吧。若加上卡帶,擁有的專輯數可能達到一萬多。


後現代主義建築聚落

當時住老公寓一樓,CD架不夠用,我把唱片成堆疊在房間地板上,成為一棟棟唱片塔;覺得自己睡在後現代主義建築聚落裡。

生活中,花老半天時間找一張專輯、踢翻整落唱片、唱片外殼還在而光碟走失、同一張專輯買了兩張...各種CD相關的鳥事經常發生。

與所有鳥事相比,納莉颱風那晚應是最糟的吧。


納莉颱風

夜裡,水湧進屋子,接著停電;點起燭火時,浴缸、地板排水孔也正湧進土黃色泥水。

水來得急,急到沒時間驚嚇,得從最重要的開始搶救;在那情境下,很容易知道 自己在乎的是什麼。

先把巨大的套鼓Peavey Radial Pro 1000疊在茶几上,「夠高嗎?水不會淹到這個高度嗎?...不管了」
接著救下一樣...書、樂譜、手稿、吉他、音箱、林林總總樂器一件件疊往高處,心裡慶幸父親已不再臥床。


那...CD呢!?

回神,水已淹了數十座唱片塔,有些疊得較高的唱片塔還能露出水面,髒水上漂浮著唱片空盒,歌詞紙本懸浮在水裡,其中有一本半翻開狀態的Svend Asmussen錄音介紹,我用手電筒照著、端詳了上面照片幾秒,直到它飄走。

排水溝裡爬來的蟑螂們攀在CD建築不同樓層;房間裡晃著燭火光影,像老電影裡災難降臨的城市模型,殺蟑螂同時也覺得奇幻。

至於唱片,「CD不都塑膠的嗎?應該不會壞掉,頂多沒有專輯封面、內頁吧」我想。


CD會壞的

災後各種重建復原工作,包含必須面對的物品審視與遺棄;伴隨停水、街道上成堆群山般,發臭的泡水廢棄物,讓第三世界國家露餡,等我回神整理唱片時,才發現唱片是不能泡水的。

唱片盒內印刷品泡水之後,緊緊黏在CD印刷面,再弄不下來;而夾在兩片塑膠之間的金屬塗層也滲水,形成程度不同破壞.....基本上卡帶全毀、CD則九成泡水受損。

整理之後剩下,幾百張裸片,有些無法從外表看出是什麼內容,在塔頂躲過洪水、完整無缺的唱片有600多張。

音響雖然沒在水患中毀滅,卻在後來沒多久開始頻繁故障,拿出高中時打工買的CD隨身聽頂著用(跟日劇初戀裡那款一模一樣),已聽不慣。


沒有唱片的音樂

之後很少再買唱片,也很少去想這次「失去」的本質,是物的毀滅?還是寄託其上的一段人生沒了憑藉?

很長一段時間,我不怎麼聽音樂,可能對2000年後的音樂覺得冷感,另方面樂手、教學工作要聽的音樂就夠受的了。

只偶爾想靜一靜的時候,會懷念某段旋律、某一首歌。有時甚至想不起誰的歌、哪張專輯;只在心裡靜靜拼湊那聲音與記憶。


音樂沒壞

前幾天,親友斷捨離而來的一袋CD就放在玄關,裡面是國語流行音樂唱片,有十幾張陳昇(受青少年的我影響吧)還有庾澄慶、蘇永康、梁詠琪、那英、莫文蔚...與一兩張(我現在不會用來射飛盤)的輕音樂;算算共43張。

這是一少女轉變到婦人階段所累積的唱片總數,每個生命所投注過的不同事物,若能依所得生命力的分配,量化成圖,樣貌必定比人的外表來得多元有趣。

我相信,從一個人的CD收藏可以窺見成長軌跡與個性;屬於我的軌跡中斷20幾年,有些路段已模糊,旋律也忘記;但從我的腦中,還能持續聽見音樂。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