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嬤的補冬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阿嬤小的時候住林口,她說:

  以前的天氣較早變冷,每年到了補冬的時候,早上的天空顏色異常地陰鬱,飄著很細很細的雨,整個山頭壟罩在雲霧裏,隔一個山溝看不到對面的山頭。

  從春天開始,阿嬤的阿爸就去買一隻不大不小的羊,自己養到補冬的時候,大小就剛好了。

  補冬在三零年代的台灣鄉下,是件大事。那天沒亮,家裡的男人就已經為了補冬幹活。那天的早餐第一頓就是各式的羊雜煮湯;內臟類的會最先被吃掉,接著中午吃羊肉,晚上則是把腳、頭之類的部位配上葯房抓來很大一帖十全之類的補藥,紮紮實實燉一鍋超級大的補冬主菜;由阿嬤的媽一碗一碗配好湯肉,放在灶上每個人端去,由不得每個人在灶邊挑三揀四,人口多的家裡分配公平是很重要的。

最後是麻油炒花生,用一個洗澡大盆裝滿的麻油花生,炒好了放在院子裏大家圍著抓花生吃、聊天。

由於阿嬤的爸唸過日本人時代的學校,會讀寫、記帳、看農民曆;這補冬的時機非常講究,必須在節氣交換的時辰才能吃,所以吃那鍋超補羊肉爐的時間,也許是半夜的一兩點;鄉下人睡得早,半夜一兩點就被挖起來吃超補羊肉爐。

補冬過後的隔天,仍然是吃到好料的日子。前一天燉完羊頭羊腳的藥渣會被再熬一次,拿這藥湯來煮雞、燉排骨…

阿嬤說,那種寒雨的半夜,身邊坐著十幾個兄弟姐妹一起吃羊肉爐的滋味,離家後再也沒有嚐到過了。


留言